- · 《昆虫学报》栏目设置[09/07]
- · 《昆虫学报》数据库收录[09/07]
- · 《昆虫学报》投稿方式[09/07]
- · 《昆虫学报》征稿要求[09/07]
- · 《昆虫学报》刊物宗旨[09/07]
《昆虫记》:法布尔近20年匠心之作,虽是科普却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孩童般的心地,孩童般的视角,与之相伴的是始终充溢着的孩童般的价值标准。 法布尔细致描写了几十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写了这些昆虫的起居、觅食、寻偶、育儿、工作等,一直到死
孩童般的心地,孩童般的视角,与之相伴的是始终充溢着的孩童般的价值标准。法布尔细致描写了几十种昆虫的生活习性,写了这些昆虫的起居、觅食、寻偶、育儿、工作等,一直到死亡的过程。
法布尔以其敏锐的目光来观察昆虫,以朴实却不失文采的笔触来描写昆虫,用严谨却不失风趣的语言记录描写了昆虫的生命历程及其生活情趣,把读者们带进了一个五彩斑斓的、妙趣横生的昆虫王国,并且传达了自然生态整体的哲学精神,以及生动活泼的美学趣味。
法布尔在荒石园用极其细致的文字描写了各种昆虫的生活。经过仔细地观察,法布尔发现萤火虫虽然有着漂亮的外表,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肉食者。它通常以蜗牛为食物,它用自己身上尖利细小钩子为捕食工具,在蜗牛外膜上反复轻敲,将毒液从沟槽传入蜗牛身上,使其失去知觉,于是蜗牛就变成为它的一顿美餐。
在描写蝉时,一般认为雄蝉是在召唤伴侣,才会持续鸣叫。可是经过长达15年与蝉为伴,观察记录蝉的生活习性后,法布尔得出了自己的观察结论:蝉的歌唱完全与求偶无关,而是一种生存本能,和呼吸一样的本能。
法布尔的《昆虫记》,从它的第一卷出版到现在,已经有一百多年了,当下读来,仍使人感到津津有味:他的文章深入浅出,隽永风趣,简洁洗练,引人入胜,堪称科普作品的典范。
后来,法布尔离开乡村,到外地求学,通过自己的努力,他考上了沃克吕兹师范学校的公费生,毕业后,在一所小学里当教员,但乡村的童年生活与乡村的草虫成为他魂牵梦萦的回忆。
法布尔(1823-1915),出生在法国南部圣莱昂地区的一个乡村家庭。乡间的牛羊、禽类,以及花鸟虫草成为了法布尔童年时期最好的玩伴,使他对大自然的一切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他渴望探索自然界所蕴含的奥秘。
《昆虫记》里的语言优美,《昆虫记》里的昆虫可爱,以至于他被誉为“昆虫诗人”。如果说法布尔诗意诗人的情怀来描写他眼中的昆虫的话,那么昆虫生活的荒石园就是法布尔的诗意栖居地。
法布尔怀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用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将纷繁复杂的昆虫世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在法布尔笔下,昆虫灵性栩栩如生,昆虫世界成了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文学形态。
法布尔对蝉鸣的解释,自然欢快,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导向,不追求精确的理由,而始终寻求一种以幸福快乐为价值取向的孩童指标。这种与自然平等的视角,正是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观的表现。
法布尔的结论完全是建立在亲身观察上的,没有任何现成的理论佐证,是一种纯粹儿童式的,也是最真实自然的结论。这是一种与自然平等,与动植物平等,不带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察。
1907年,当《昆虫记》的第十卷问世时,他已经是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了。《昆虫记》的成功为他赢得了“昆虫界的荷马”以及“科学界诗人”的美名,他的成就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承认。法布尔虽然获得了许多科学头衔,但他仍然朴实如初,为人腼腆谦逊,过着清贫的生活。
在法布尔生活的那个时代,大多数昆虫学家研究昆虫是蹲在实验室里做分类与解剖的工作。他们手持放大镜,解剖昆虫尸体,仔细地查看昆虫的触角、大颚、翅膀和足,却不思考这些器官在昆虫的日常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而对昆虫生命的本能与习性却很少研究。
法布尔通过细致入微地观察,发现这种做法并不合理,因此,他给《昆虫记》取了一个副标题《对昆虫本能及习性的研究》,并提出要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活生生的昆虫,根据昆虫所从事的职业来给其命名。
在法布尔笔下,昆虫的灵性栩栩如生,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变得如诗歌、如美文。阅读《昆虫记》不仅能够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法布尔《昆虫记》的美学趣味,首先来自于一种潜在的童真与童趣,这或许与法布尔小时候的乡村生活经历有关,也与他与生俱来就有的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强烈愿望有关。
所以,《昆虫记》刚一投放书市,立即受到读者由衷的喜爱和欢迎,因为法布尔写《昆虫记》的初衷是,他没打算把这样一部昆虫学巨著写成只给圈内人看的纯学术著作,而是选择用散文的形式和朴素而纯真的文字表现生命的真实细节之美。
文章来源:《昆虫学报》 网址: http://www.kcxbzz.cn/zonghexinwen/2022/0612/1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