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昆虫学报》栏目设置[09/07]
- · 《昆虫学报》数据库收录[09/07]
- · 《昆虫学报》投稿方式[09/07]
- · 《昆虫学报》征稿要求[09/07]
- · 《昆虫学报》刊物宗旨[09/07]
昆虫界的两大数学天才,一个抢了祖冲之饭碗,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说起昆虫,相信我们很多朋友都不陌生,但是要说会数学的昆虫,可能很多朋友就会感觉奇怪,似乎只有咱聪明的人类才具备计算的能力,昆虫这种低级动物是不会拥有人类这么复杂的
说起昆虫,相信我们很多朋友都不陌生,但是要说会数学的昆虫,可能很多朋友就会感觉奇怪,似乎只有咱聪明的人类才具备计算的能力,昆虫这种低级动物是不会拥有人类这么复杂的大脑的,对于计算这种需要复杂的构成的问题,昆虫自然是无法做出来的。
俗话说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看似没有计算能力的昆虫,偶尔又会让我们打开眼界,很多昆虫世界中出现的问题,到了今天人类也还没有弄清楚。要说别的昆虫可能我们很多朋友并不熟悉,但是有一种昆虫我们很多朋友都熟悉,而且要说是昆虫界的数学天才,可以说没有人敢说不。
可能说到数学界的数学天才,可能很多朋友都想到了是蜜蜂。不错!蜜蜂可以说是我们熟悉的数学天才之一,蜜蜂展示给我们的不光是勤劳和高智慧的登记管理制度,令无数各行各业的研究人员和蜜蜂爱好者不解的就是蜜蜂的蜂巢,说到蜜蜂的蜂巢,再说蜜蜂算是昆虫界的数学天才,可能就没有人不同意了。
蜜蜂的蜂窝究竟有多特别?
说起蜜蜂的蜂窝,由于蜜蜂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常见,而且又是授粉的主要昆虫,更是一种比较广泛养殖的经济昆虫,所以蜜蜂的蜂窝我们很多朋友都看到过,由于现在的蜜蜂经过了人工养殖,很多蜂窝已经被人工的改变了,实际上属于人工蜂巢,虽然同样体现出了蜜蜂蜂窝的巧夺天工,但是比起野生蜂窝还是略差一筹。
对于野生的蜂窝来说,里面运用到了复杂的几何学知识,从整个的结构来说,野生蜜蜂窝的结构通常是半球形,而这种半球形,利用了各张蜂脾相互平行的方式从外到内的构成了一个中间巢脾最大,慢慢向两边缩小的半球体,这样的结构不但让蜂群利于保暖,还利于散热,而在这个蜂窝中间,有一个让很多专家至今也没有研究透彻的东西,那就是蜜蜂的巢房。
蜜蜂的巢房很多朋友都见过,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正六边形,实际上是由一个正六菱柱和三个菱形片构成的一个空间,最为让人们好奇的是,这个正六菱柱的每个面都被其他巢房利用,达到了节约材料的目的,这点似乎很多朋友都清楚,不是什么特别的,对于中间的位置很多朋友没有注意到,可以说中间的位置也是巧夺天工。咱分为巢房中的数据和材料节约两个方面来看这个问题。
①巢房中的数据:从巢房中的数据来说,首先是蜜蜂巢房的深度,一般来说,
巢房的深度随着不同的蜜蜂巢房,其大小不同,但是每一种巢房,其正负差都不超过0.1毫米,最让人不解的是,蜜蜂的巢房壁的厚度,误差竟然小于0.008毫米,这个误差可以说让很多人咋舌,毕竟如今科学技术这么发达,想要做出如此精准的厚度,可能高科技也难以实现,而蜜蜂就用了一对触角做出了如此让人意想不到的杰作。
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是我们很难想象的数据,比如蜜蜂用比幼虫身体还短的巢房却能够孵化出幼虫,这些都是非常精细的数学问题,可以说就算是人类可能也未必能够想到,这种精准程度实在是太过神奇,毕竟蜜蜂是没有游标卡尺的,而蜜蜂孵化幼虫采用的短巢房,却如同知道了蜜蜂幼虫每天张多长的数据一样,全部都是一样的构造,没有一只幼虫因为巢房过小而死亡,也难怪让人称其了,而在整个巢房中,其倾斜角、底部夹角,可以说每个地方都体现出了节约。
②蜜蜂巢房的节约:一直以来,蜜蜂的巢房为什么要做成正六边形是蜜蜂养殖中讨论最多的问题,在宋心仿的作品中有关于蜜蜂巢房节约的相关介绍,其中就对蜜蜂的巢房如果是其他结构的话会浪费多少材料。
据宋心仿所著的《蜜蜂王国探秘》中介绍,如果蜜蜂的巢房为其他图形,在同样的体积之内,三角形和正方形最节约空间,但是如果是三角形只能放32个,如果是正方形则只能放42个,但是正六边形却能放49个,结论是,不管如何做,正六边形的巢房最节约材料。
正因为蜜蜂巢房正六边形的特殊结构,蜜蜂的蜂窝被广泛的运用到建筑业、航天业等等各行各业的领域中,其实用性和科学性,不得不说令无数的建筑师汗颜。
抢了
比祖冲之更早算出圆周率的昆虫
从物种的起源来说,实际上古老的生物非常多,但是人类却算不上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我们都知道,人类的起源来自于一种古人猿的进化,而从古人猿的进化来说,根据目前可以追溯的资料来看,实际上古人猿可以追溯的时间也就是3000万年(古人猿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左右,但是从古人猿进化到新人类的时间,可能才是5万年以前的事情。这个时间我们人来说是很长,但是从物种起源的角度来说,其实这个时候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已经非常多了。
文章来源:《昆虫学报》 网址: http://www.kcxbzz.cn/zonghexinwen/2022/0122/1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