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农村这种“吸血”昆虫,叮马叮牛还叮人,晒成

来源:昆虫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0-3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科学虫洞 当天气变暖,一种让人厌恶不已的昆虫又要“卷土重来”了——蚊子。不过在农村、牧场,有一种吸血昆虫比蚊子更让人讨厌,它就是牛虻(méng)。 农村“吸血鬼”,叮

文|科学虫洞

当天气变暖,一种让人厌恶不已的昆虫又要“卷土重来”了——蚊子。不过在农村、牧场,有一种吸血昆虫比蚊子更让人讨厌,它就是牛虻(méng)。

农村“吸血鬼”,叮马叮牛还叮人

牛虻是虻的俗称,又被称为瞎碰、牛苍蝇、绿头猛钻等等。它们的外表看起来有点像苍蝇,有着巨大的复眼,单眼有时消失。

不过,牛虻体型比较大,体长通常有2-3厘米,少数大型牛虻能达到4厘米。


在农村,它们有着“吸血鬼”的称号,让牲畜和人类都烦不胜烦。牛虻中,雄性主要吸食植物的汁液和花蜜,而雌性成虫则主要吸食血液,目的是利用血液中的蛋白源产卵。

前文提到,牛虻是比蚊子更烦人的吸血昆虫,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它蜇人实在太疼了。


被牛虻叮咬一口就会特别疼痛,之后会伴随麻痒的感觉。除了感知上的折磨之外, 被叮咬的地方还会鼓起一个大包。

不过,当牛虻落到人身上时,我们可以直接轻松打死它,但动物们就没那么舒服了。


据了解,如果不加以控制,一头牛虻在一个夏天里吸血的量能达到200毫升,大大影响到牲畜的发育和健康。

相关统计显示,因为这种吸血昆虫的叮咬,奶牛的产奶量将下降11%-15%,严重的可以达到19%-25%。


被这种昆虫叮咬,比被蚊子叮咬更疼,哪怕牛的皮肤很厚。

在美国,牛虻每年都会给那里的养牛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被牛虻叮咬之后,牛群容易形成混乱,从而引发热应激效应,牛大口喘气、流口水,甚至失去协调,有些牛在混乱过程中会出现受伤。


而且,牛虻一旦多起来,牛群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安稳,带来诸多麻烦。

牛虻这种吸血昆虫,让人害怕的地方,不仅在于它们叮马、叮牛、叮人,还在于它们会传播疾病,导致人畜感染病毒、疾病。



传播疾病

在农村常见的牛虻,会传播很多疾病,比如大家熟悉的炭疽病,以及野兔热、丝虫病等等。此外,马的传染性贫血病,也可以通过它传播。


炭疽感染症状

近年来,北极冻土融化的消息一直被大众关注。人们留意到,冻土融化不仅会显露数万年前的生物遗体,还会释放病毒。

在2016年夏天,西伯利亚亚马尔半岛,驯鹿和牧民感染了一种神秘的疾病。这种疾病就是炭疽,一位男孩跟许多驯鹿因此而死。


驯鹿尸体

经过调查,科学家们发现,这种疾病上一次出现在当地,是在75年前。冻土融化,当年患病的驯鹿尸体显露,炭疽孢子也得以“复活”。

那么,炭疽杆菌是通过什么途径在人和驯鹿之间传播的?根据推测,中介宿主很可能就是牛虻。


炭疽杆菌孢子能存活数十年

亚马尔半岛的夏季是牛虻的繁殖高峰期,牛虻数量的增加不仅给当地的人畜造成了不适,还在传播了很多传染病。

名贵药材

活着的牛虻被视为灾难,让人避之不及;但晒干的牛虻(雌性),却具备一定的药用价值,是常用的药材之一。


我国至少有9种牛虻中药药材,关于其药用价值,最早可以追溯到的文献为《神农本草经》。

书中记载,蜚虻(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牛虻)有“主逐淤血,破下血积坚痞症瘕,寒热,通利血脉及九窍”之功效。


此外,还有许多书籍、药方中记载了牛虻作为药材的实际用途。比如孙思邈的《千金方》中,就记录了以其为主药治疗腕折淤血的方子。

在药材市场上,牛虻一直比较紧俏,一斤的价格可达数百元。所以,也有人专门养殖。


防治牛虻的方法

文章来源:《昆虫学报》 网址: http://www.kcxbzz.cn/zonghexinwen/2021/1031/1029.html



上一篇:翻滚跳跃、集群飞行,MIT新一代类昆虫无人机还
下一篇:昆虫是未来人类的常见食物?科学家的回应很反

昆虫学报投稿 | 昆虫学报编辑部| 昆虫学报版面费 | 昆虫学报论文发表 | 昆虫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昆虫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