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辟谣|遇到昆虫不要慌!这些关于昆虫的谣言都

来源:昆虫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3-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虫·逢---世界珍稀昆虫标本展”正在山东博物馆如火如荼的展览中,无数小伙伴们看完都惊呼,这些小精灵实在太美啦! 在众多观众中依然有部分人看展时表现的小心翼翼!为了更客

“虫·逢---世界珍稀昆虫标本展”正在山东博物馆如火如荼的展览中,无数小伙伴们看完都惊呼,这些小精灵实在太美啦!

在众多观众中依然有部分人看展时表现的小心翼翼!为了更客观的认识它们,逐步消除心中的恐惧!今天,我们就来跟小伙伴们辟谣一些关于昆虫的谣言,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这些小可爱们。

身份认证——昆虫好多腿,看的人起鸡皮疙瘩?

如果你问小伙伴们最怕什么昆虫?十有八九,对方会告诉你,最怕蜘蛛、蜈蚣、千足虫等等。究其原因大概是好多腿让人看着心里麻麻的!

这样说,昆虫们可是要委屈的哭鼻子了。为什么这么委屈呢?因为蜘蛛和蜈蚣他们就不是昆虫呀!

图|索引图

大家看看这张图,就能清晰的知道,虽然节肢动物包括昆虫,但不完全是昆虫。

昆虫是节肢动物六足总纲全部动物的总称,具有以下特点:身体明显分为头、胸、腹三个体段;成虫有三对足,一般具两对翅,发育有变态过程。不是六只脚的“虫”,我们昆虫统统不认哦!那只是远房亲戚啦!

图|昆虫的特征

像蜘蛛、蜈蚣这类动物,和昆虫同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是身体分节、附肢也分节的动物,常见的鲎、蜘蛛、蝎子、水蚤、虾、蟹、蜈蚣、蝗虫、蝴蝶等都属于节肢动物。

蜘蛛不是昆虫是什么呢?蜘蛛的详细分类是:动物界-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而昆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腿多吓人这个锅,我们昆虫不背!同理,那些被蜈蚣(节肢动物门-唇足纲),马陆(节肢动物门-倍足纲)吓到的小朋友们。你们也不要再说这是昆虫的罪行哦!

相反,说到小龙虾、梭子蟹等美味的海鲜,大家很难把他们跟昆虫联想到一起,其实他们也是昆虫的表亲,属于节肢动物门-软甲纲。

洛夫克拉夫特在《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中提到的:“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感便是恐惧;最古老而强烈的恐惧,则源自未知”。有的人因为恐惧选择后退远离,而有的人因为恐惧选择向前探索。当你踏进“虫?逢”展厅那一刻,你就已经是一名勇敢者了。

很多人小时候都听说过一种昆虫能钻进人的耳朵里,然后在脑袋里产卵,吃掉脑组织……这个传言通常说的是蠼螋(qu sou)。看到它尾后的两个大夹子,更是害怕。

事实上,蠼螋进耳朵繁殖仅仅只是个谣言,不具备科学依据。首先,再凶残的的虫子也只能咬破人的鼓膜及耳内软组织,但不会进入大脑,原因是大脑周围有坚硬的骨头保护。

图|蠼螋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次,这个谣言应该是来源于蠼螋的英文名,直译过来是“耳虫”,而耳虫的得名是因为蠼螋的翅膀完全张开时像人的耳朵。

最后,蠼螋的巢穴一般在石头下方或者泥土中,绝不可能钻到哺乳动物的身体里,它们尾部的夹子仅仅是用来保护、捕食、交配而已。

图|蠼螋翅图片来源于网络

初次认识这种有镰刀状尾夹的小虫都会吓一跳,深怕不小心被夹到,或担心有毒,但我们要知道蠼螋是无毒的,所以当我们遇上时不需要惊慌,也没有理由害怕它们。

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它们是很可爱的小昆虫,遇到骚扰不仅不会主动攻击对方,还会装死然后逃命!而且蠼螋还有很温柔的一面,它是一种会照顾孩子的昆虫。雌虫会不时将卵表面清理干净,避免卵受真菌危害并保护卵不被捕食,这种看护持续到卵孵化后的一段时间。雌虫把食物拿进巢内喂养其幼虫。这样说,是不是觉得它们并没有这么吓人啦?

长期以来,坊间都流传着飞蛾、蝴蝶身上的粉末有毒,会对人体有害的说法,特别是有些谣言说这些粉状物质进入人眼还会致人失明。令很多小朋友们对飞蛾产生恐惧心理。

大多数鳞翅目的昆虫(蝴蝶和蛾)多少都会带一些毒素,蝴蝶的幼虫不像多数蛾子的幼虫那样身上长满了各种令人生畏的毛刺,所以,蝴蝶的幼虫一般都会偏向于采食有毒或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从而把自己变成“行走的毒药”。即使经过化蛹蜕变,毒素依然会被留在体内,这些毒素的作用主要是用来抵御天敌。

而这种毒素是集中于他们体内,不在于他们的翅膀上,触摸蝴蝶与飞蛾的翅膀之后,之所以出现大量粉末,是因为他们翅膀的特殊结构,这些粉末其实是一块块鳞片,鳞片除了具有反射,折射光线形成各种斑驳色彩的功能,还有调节温度,防水等功能。

文章来源:《昆虫学报》 网址: http://www.kcxbzz.cn/zonghexinwen/2021/0307/564.html



上一篇:解放公园新建成“昆虫旅馆”,快去打卡吧!
下一篇:它是昆虫界的天才,抢了建筑师的饭碗,还有着

昆虫学报投稿 | 昆虫学报编辑部| 昆虫学报版面费 | 昆虫学报论文发表 | 昆虫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昆虫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