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中大昆虫学--未曾止步的历史

来源:昆虫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2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大昆虫学--未曾止步的历史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拟在南校园南门以西地块修建生命科学楼群。该项目的建设涉及6栋旧建筑物的拆除,其中包括了昆虫所主楼的拆除。中山大学昆虫

中大昆虫学--未曾止步的历史

根据学校事业发展规划,拟在南校园南门以西地块修建生命科学楼群。该项目的建设涉及6栋旧建筑物的拆除,其中包括了昆虫所主楼的拆除。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成立1978年,至今已有40年历史,承载了中大昆虫学研究的太多故事,对中大昆虫学研究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昆虫所主楼拆除之际,我们通过采访中大昆虫学研究所前所长庞义教授,来了解中大昆虫学的学科发展历史和中大昆虫学研究所的故事。

图为庞义教授

历史沿革

中山大学昆虫学科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山大学传统的优势学科之一。1958年建立了可控光照和温度的复式恒温实验室,是国内最早的人工气候生态实验室。1962年经国家高教部批准成立了中山大学昆虫生态实验室,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是教育部设在重点大学的研究所之一,是全国第一批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国内访问学者接受单位。1988年中山大学昆虫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经国家计委、国家科委和国家教委批准,在昆虫学研究所原有基础上筹建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对外开放;2005年生物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拓展研究方向,并经科技部批准改名为有害生物控制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昆虫学研究所的创始人和首任所长是我国著名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蒲蛰龙教授。

图为庞义教授与本文作者郑凯丹在讲述昆虫学研究所的历史

昆虫生态研究室

中山大学昆虫学的发展早在昆虫所成立之前。1956年9月,蒲蛰龙教授、利翠英教授夫妇从华南农学院调入中山大学生物系,任教授。蒲蛰龙教授的研究领域涉及昆虫学的各个方面,他在害虫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公认。利翠英教授是中国昆虫胚胎学的开拓者,研究领域还涉及昆虫形态学、昆虫生理学和昆虫超微结构。

当时国内生态学发展还很落后,中大生物系关于昆虫生态还是一片空白。1959年,在蒲蛰龙教授的主持下,中大昆虫生态实验室建成了。实验室的建设得到了苏联昆虫生态学专家格里逊的指导,同时得到了物理系、化学系、地理系等系的帮助。昆虫生态实验室是我国当时比较完备的、具有自动化控制、调节温度和光照设备的实验室。它的建成,使中大昆虫学研究走上了新的道路--实验昆虫生态学的道路。后来的很多成果都离不开昆虫生态实验室。例如,东北和湖南常见的柞蚕,由于滞育导致蚕丝产量低,经过生态实验室的研究发现,柞蚕要打破滞育,需要经过一个低温过程,通过低温打破滞育解决了蚕丝产量低的问题,并由蒲蛰龙先生亲自带学生到湖南柞蚕区进行实践。

1961年下半年,学校初步确定8个学科为科学据点(重点学科),其中包括生物学系的昆虫学、植物学两个学科。“科学据点”政策的确立,使昆虫学专业得到有力的支持,为后来昆虫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打下了一定基础。

1962年6月,经高教部批准,中山大学昆虫生态研究室成立,为部属重点研究室之一,蒲蛰龙教授任主任。该室是昆虫学研究所的前身。

以虫治虫

昆虫生态研究室以昆虫天敌的研究为主要方向,有两个成果一直影响到现在。

一个是吹绵蚧的防治。当时广东湛江、电白沿海一带的木麻黄防风林受吹绵蚧的危害非常严重。1957年,蒲蛰龙教授从前苏联引进了8只澳洲瓢虫,经过室内研究和繁殖,在木麻黄林带上释放,用于防治吹绵蚧,使长达20公里、宽100米的电白县博贺林带免遭危害。澳洲瓢虫在该林带建立了种群,并和吹绵蚧处于长期平衡的状态,获得一劳永逸的防治效果,节省了大量农药和劳动力,并有效地保护了防风林。这个成果是引进昆虫天敌来防治害虫的一个教科书式的典型例子。以后又引进隐翅瓢虫来防治其他的介壳虫,也是类似。

另一个重要成果是使用柞蚕卵大量繁殖赤眼蜂。人民公社化时期,珠江三角洲一带种了很多甘蔗,受甘蔗螟虫危害严重,导致甘蔗糖分减低、台风时更易折倒,给农民带来了很大损失。蒲蛰龙先生的研究团队发现赤眼蜂可以寄生甘蔗螟虫,可用于甘蔗螟虫的防治。但使用传统的赤眼蜂繁殖方法,赤眼蜂的产量有限。在后来的研究中,蒲先生等人发现体积更大的柞蚕卵繁殖赤眼蜂的效率更高。1958年11月,蒲先生在广东省顺德县(今佛山市顺德区)杏坛人民公社建立了全国第一个赤眼蜂繁殖站,进行利用赤眼蜂防治甘蔗螟虫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后来形成了蚕蜂蔗鱼循环综合利用的生产模式,蚕卵用于繁蜂、繁蜂用来防止甘蔗螟虫、蚕产蚕丝、蚕粪养鱼、鱼塘里的泥用来肥田种甘蔗和做桑基,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用代替的虫卵大量繁殖赤眼蜂来防治害虫的做法属国内首创,在生产实践中被广泛利用和推广,后来在1978年还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文章来源:《昆虫学报》 网址: http://www.kcxbzz.cn/zonghexinwen/2020/1021/387.html



上一篇:柑橘头号杀手“黄龙病”,是种柑人的噩梦!一
下一篇:地球上视力最好的昆虫,鬼蜻蜓是捕猎高手

昆虫学报投稿 | 昆虫学报编辑部| 昆虫学报版面费 | 昆虫学报论文发表 | 昆虫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昆虫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