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借昆虫上课

来源:昆虫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18年9月,我到一所山区学校支教。 一节英语课上,当教到“insect”(昆虫)的时候,忽然,一位脸庞有些黝黑、脚穿棕色大拖鞋、头发略微凌乱的撒尼族男孩高高举起了手。见状,初

2018年9月,我到一所山区学校支教。

一节英语课上,当教到“insect”(昆虫)的时候,忽然,一位脸庞有些黝黑、脚穿棕色大拖鞋、头发略微凌乱的撒尼族男孩高高举起了手。见状,初来乍到的我一头雾水,既不懂他是不是故意扰乱,也不知他意欲何为。

示意后,他站了起来,把板凳往旁一移,侧身面向我,一边若有所思地挠着头发,一边怯生生地问道:“老师,昆虫是什么?”

一听,冷不丁,我的心好像被什么揪了一下,即刻,涌出些许冰凉。是啊,早就听说,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许多偏远山村的孩子,终日被逼着“嚼”一些理性、抽象和生硬的概念,仿佛空中楼阁的事,不知其然地抄记,云里雾里地背诵,久而久之,视野萎缩,书本与生活隔绝了,形象思维遭到禁锢,活学活用成了空话。渐行渐远的情势中,分数至上,囫囵吞枣,似乎一切只要死记硬背,能应付考试就行了,其他的,无须再探究、剖析或追溯。这不,世界那么大,但白云缭绕、群峰重围的深山学校,竟然有孩子孤陋寡闻,知识面狭窄,以致连昆虫都不曾知晓!

看到同学们呆滞、茫然的眼神,瞅见这位男孩依旧蹙眉、抓耳挠腮的状貌,蓦地,我心里暗自琢磨:在日益沉闷、愈发静默的乡村课堂,尚存有这么一丝探疑的“火苗”,可谓珍宝,值得点赞,应该得到呵护,必须予以珍视。为此,我停住课,把教本徐徐放下,打开教室门,不声不响地走了出去。

接下来,在校园东面的草坪上,像个孩子一样,我双膝落地,屏息凝神,扒着草丛仔细找寻起来,颈部扭得酸胀的时候,好不容易找到一只深黑色的甲虫,一只正躲在深草背后休憩打盹的小甲虫。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我小心翼翼捧着这一动不动的甲虫赶回教室的那一刻,同学们仿佛换了一拨人,他们惊奇得踮起脚尖,一一伸长了脖子。尤其那男生,盯着我手里的虫子,整个儿呆住了,睁得大大的眼睛,晶莹、澄澈,宛若夜晚的星辰,眨呀眨。

人虫齐聚天地宽。就这样,在这只虫子的帮助下,同学们内心求知的“火”燃了起来,变幻着课堂的旋律,课被上“活”了。转瞬之间,曾经死气沉沉的课堂充盈了生机,洋溢了欢声笑语,荡漾着怦然心动的情怀。包括那男孩,所有的学生,心花怒放之时,恍然大悟之际,明白了什么是昆虫,什么是insect。更为重要的是,不经意间开启了一扇“窗”,一扇通达知识之源的“窗”,他们在惊愕之余,透过这扇“窗”去发现藏在教室外那些原初的秘密、真相与“答案”,进而不知不觉中受到启迪,依凭那求知的“火炬”,把自然重新对接至书本,把世界有机融入自己心中。

只是,始料未及,快下课的时候,教室后方伸出一只脏兮兮的手,一个声音随之传了过来:“老师,这只昆虫给我了,放学后,我用线拴着玩,好不好?”忽然,忍俊不禁,全班哄堂大笑。

猛地,我回过神来:糟了,刚才只顾着手舞足蹈地讲授“昆虫”,讲授“insect”,殊不知,我手中所捏着的甲虫不知几时被捣弄醒了,现在呢,正在我手指间心不甘、情不愿地一阵乱蹬。它在惶恐,抑或在抗议,甚或想逃跑。

继而,我赶紧把这身躯倒翻的甲虫重新平放于手心,缓缓地摩挲甲壳,给它压惊,惴惴然地环视一番。很庆幸,它毫发未伤。接着,轻轻地把它放入一只空粉笔盒内,关上盒盖,再压几张纸在上面,我这才释然地转身。后来,我微笑着对那伸手的学生一字一顿地说道:“不行,这只昆虫不是我的,是我借来的,向大自然借来的,临时借来,怎么能随随便便送人呢?等一会儿,我还要把它还回去的,从哪儿借,去哪儿还。”

听完我的回答,那只手迅疾缩了回去,同学们也都笑开了。他们的笑容清清纯纯,山茶花似的。

随即,教室里不约而同响起了琅琅的读书声——

“insect昆虫i-n-s-e-c-t insect昆虫……”

阳光照在脸上,温暖流向心间,课堂上激情燃烧。课,上成了一首诗。

煞是蹊跷,平时口干舌燥地教半天,可学生心不在焉,有气无力一般,依然读不会,写不对。然而,今天这一节课,只教了两三遍,学生们却早已读得悦耳,写得熟络。更使人感慨的是,犹如冲天火光,学生们仍旧热情高涨,仍然意犹未尽。教育,归属于“点燃”的事业,其实,最需要光芒照耀的,是课堂,是学生的心灵。看来,这昆虫没白借。

下课铃响后,我用双手捧起那装有甲虫的粉笔盒,慢慢地踱出教室,沿着青砖小路,径直地走向校园草坪。同学们一字排开,依次尾随我,大家心里格外敞亮,没人言语,静谧无声。分别的时候到了,就在打开盒盖,就在小甲虫回到先前草丛的那一刻,我闭上眼睛,不敢回头,我一脸的泪。

文章来源:《昆虫学报》 网址: http://www.kcxbzz.cn/qikandaodu/2021/0119/495.html



上一篇:《昆虫》主题活动的美工开展策略研究
下一篇:读《自然笔记·昆虫印象》有感

昆虫学报投稿 | 昆虫学报编辑部| 昆虫学报版面费 | 昆虫学报论文发表 | 昆虫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昆虫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